唐代成都的五座文化名山





青城山 向以樺/繪一般家庭抽肥

一千多年前,杜甫用“窗含台中水肥清運西嶺千秋雪”生動描繪瞭成都作為我國唯一能看見雪山的特大城市的空間特質。人們不僅喜歡看山,還要攀登山,歌詠山,在唐詩中,成都的“山”也大放異彩。

“青城山是道教名山,還是佛教名山?”這在今天不算是問題,但在唐朝,卻是一個大糾紛,還引發瞭一場禦判公案。唐玄宗即位後,面對武則天時期的道佛之爭,欽定青城山為道教名山,從而奠定瞭今日青城山的根基。青城山現存的《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敕書碑》可以佐證。青城山在唐代已經聲名在外,它以其深幽涵碧、藏氣聚風的清雅環境,吸引瞭許多詩人的目光,唐代留下的詩歌就有21首,其中杜甫就留下5首作品。

傳說黃帝封青城山為五嶽丈人,青城山因此有“丈人山”的美譽。杜甫一口氣登上瞭丈人山,並且在詩中說,一到青城山,就是青城人,都不忍以唾沫污染它,這真是典范的“大唐好遊客”。杜甫遊山,感受到青城山環境清幽,一種“幽意”油然而生,這大概也是“青城天下幽”比較早的概括。

玉壘山高峻奇險,岑參在《酬崔十三侍禦登玉壘山思故園見寄》言其:“玉壘天晴望,諸峰盡覺低。”當然寫玉壘山最有名的詩句,得推杜甫《登樓》:“錦江春色來天地,玉壘浮雲變古今。”

青城山、玉壘山能夠高居詩人題詠的榜單前兩位,並不出人意料。而作為第三名的武擔山,恐怕就多少有些讓人想不到。其實,在唐代,武擔山是成都市區的重要名勝,也是成都平原上一座文化名山。史載在兩千七百多年前的周朝時期,古蜀國君王因為思念已故的愛妃,便派五名大力士(即所謂的“五丁”)去愛妃的故鄉武都(今甘肅境內,一說今綿竹市北之紫巖山)擔土至成都,為其營建規模宏大的墳塋,後世把這座墳塚稱為“武擔山”。另外,武擔山還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登基的地方,因此武擔山也廣為人知。

山上有武擔寺(又名咒土寺、石鏡寺),從南北朝時期開始香火綿延。山上有塔,登塔可俯瞰城市全景。唐代第一個登上武擔山的知名詩人是王勃。公元670年,王勃剛滿20歲,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。他來成都遊玩,寫過一篇《益州夫子廟碑》,被認為“宏偉絕人,稀代為寶”。這年晚秋時節,王勃與益州大都督府群官共遊武擔山,作《晚秋遊武擔山寺序》,極寫武擔山之秀麗景象,“廣岫長林,終成勝境”。王勃從武擔山上向城中望去,隻見重樓疊閣,具有“磊落名都之氣”,成都是“三蜀之奇觀”。

唐朝的一代詩聖杜甫在遊覽武擔山時也曾以“石鏡”為題詠詩有“獨有傷心石,埋輪月宇間”之句,睹物生情溢於言表。而晚唐才女薛濤在西川節度使段文昌邀她共遊武擔山寺時表示婉拒,並嘆命運淒苦亦吟詩曰“儂心猶道青春在,台中清化糞池推薦羞看飛蓬石鏡中”。

三學山自隋唐以來即已馳名蜀中,在唐代是文人宴集、士女遊覽之勝地。三學山上有隋唐時建的上、中、下寺,後改為法海、普濟、廣濟,總稱三學寺。諸寺廟前後竹樹掩映,泉壑優美。晚唐詩人薛能在《雨霽北歸留題三學山》寫道:“遠樹平川半夕陽,錦城遙辨立危墻。”

鶴鳴山為中國道教發源地,屬道教名山。道士題詠,詩人留跡,自然也是題中之義。


arrow
arrow

    oke208ag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